员工分享|知行合一的修行
近期,董事长向我们推荐了《大学》及曾伟教授的《知行合一要落地》。用心阅读,就会感叹:读书为何能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何以立命?何以求真?何以经营管理?当认真阅读这两本书。
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"。《大学》开篇所讲的“道、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”,被称为“四纲”。从“道”开始,落于“至善”。道,简而言之,就是存天理,去人欲。天地万物一切皆善,这就是至善。要达到道与至善的境界,需要“明明德”和“亲民”。明明德,是向内,是内修,就是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标准,哪些事该做,哪些事不该做。亲民,是向外,是外修,在人和事上磨练,人在事上磨。内外兼修,方能明心见性,善待万物。
要做到内外兼修,明心见性。需要“七证”、“八修”。“七证”,即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“八修”,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致知在格物。
至此,大人之学,有两个核心的东西,需要不断地修行和修炼。这就是“格物”和“修身”。格物和修身这两门功课做好了,做到位了,则家齐、国治、天下平,则止于至善。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里说过这样一句话: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道是催生万物的生命力。悟道,就是悟万物。万物如何悟?三千世界,万物众生,各有其理,各有其善。破障碍,去混沌的处方,就是“格物”。格物,革去原有的,固有的思想、思维,按事物的内在趋势,去顺应和发展。这就需要把不同事物,分门别类,进行归类,进行分析,了解事物内在的生命规律,把握事物发生、发展方向。
联系到我们超市,我们门店,格物是一种非常好的管理方法。生鲜为何损耗大?销售为何增长小?只有以格物的态度和方法,才能解开迷团,破除困境。这就要求我们一个个类别,一个个单品的去进行分析和研究,一个个环节去解剖梳理。如鱼部的销售,在我们门店,一直以来,是一个软肋部门。不能缺,但又做不好,不是没有市场,而是我们不知道经营和管理。淡水鱼该如何卖,海鲜鱼有哪些种类,每一种海鲜,它的习性如何,如何养殖,如何售卖,如何制作,如何养水,盐度、温度怎样,都是懵懂状态。要改变现状,必须格物,必须从单品入手,从具体的事物着手,从养水养鱼开始,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和技能。于是,我们从员工技能抓起,从渠道抓起,从一个个单品突破。整个鱼部得到了质的提升,从去年同期6月份鱼部销售不足400万,到今年6月份销售1100万。仅基尾虾6月份销售190多万,去年同期仅47万。袖里乾坤大,壶中日月长。鱼部如此,蔬菜、水果等超市其他任何部门,都是如此。格物,就能找到根源,找到机会。
格物不仅是一种态度,更是一种修行。格物需要身修,身修,就是修身,就是亲力亲为的参与、践行。社会上,有这样一类人:愤青。不满现状,牢骚满腹,问题一大堆,但不愿或不能去改变。其根本是无修身之心之行。这种人对社会有害无利。在企业里,我们同样发现在经营管理中,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。但我们需要的是去改变,去行动,需要的是身修,是亲力亲为,是亲民。知道重要,但比知道更重要的是行动;行动重要,但比行动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。当把问题转化成事情时,就是行动,就是知行合一;反之,则是知行不一。
大学之道,就是教人们知行合一,就是教我们从格物开始,不断地修身,从而成为真正的“大人”。(文/唐利华)